危废难管?生态环境部发文给出关键时间表

更新时间:2020-05-22

危险废物种类繁多、成分复杂、处理难度大,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有各种各样的潜在风险。我国对危废的处置及监管仍存在较大风险,如危废处理缺乏全面规划、制度设计缺陷多、监管力量薄弱;一些危废产生企业存在管理混乱、违法处置等······
近日,生态环境部连续公布两项危险废物相关标准,一项是国家标准《危险废物鉴别标准通则》(以下简称《通则》),另一项为行业标准《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范》(以下简称《技术规范》)。两项标准将取代2007年实施至今的旧版标准,自2020年1月1日起实施。 生态环境部近期还对我国危险废物环境监管能力体系建设做了要求。
● 各省(区、市)应当将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情况纳入对地方环境保护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中。推进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将违法企业纳入生态环境保护领域违法失信名单,实行公开曝光,开展联合惩戒。依法将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和危险废物经营单位纳入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投保范围。结合实施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制度,依法将固体废物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 对多氯联苯废物等需要处置的危险废物和含汞废物等具有地域分布特征的危险废物,实行统筹和相对集中布局,打造专业化利用处置基地。
● 深入排查化工园区环境风险隐患,督促落实化工园区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和“一园一策”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要求。新建园区要科学评估园区内企业危险废物产生种类和数量,保障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化工园区建立危险废物智能化可追溯管控平台,实现园区内危险废物全程管控。
● 鼓励石化、化工等产业基地、大型企业集团根据需要自行配套建设标准的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设施。鼓励化工等工业园区配套建设危险废物集中贮存、预处理和处置设施。
● 加强危险废物污染防治科技支撑。建设区域性危险废物和化学品测试分析、环境风险评估与污染控制技术实验室,加强危险废物环境风险评估、污染控制技术等基础研究。鼓励废酸、废盐、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等难处置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和利用处置技术研发、应用、示范和推广。
生态环境部还列出了危险废物环境监管能力体系建设关键时间节点。
2019年
提升信息化监管能力和水平。开展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在线申报登记和管理计划在线备案,全面运行危险废物转移电子联单, 2019年年底前实现危险废物信息化管理“一张网”。通过信息系统依法公开危险废物相关信息,搭建信息交流平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重点单位的重点环节和关键节点推行应用视频监控、电子标签等集成智能监控手段,实现对危险废物全过程跟踪管理。
2020年
完善危险废物监管源清单。各级生态环境部门要结合二次污染源普查、环境统计工作分别健全危险废物产生单位清单和拥有危险废物自行利用处置设施的单位清单,在此基础上,结合危险废物经营单位清单,建立危险废物重点监管单位清单。自2020年起,上述清单纳入固体废物管理信息系统统一管理。
各省级生态环境部门应于2020年年底前完成危险废物产生、利用处置能力和设施运行情况评估,科学制定并实施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规划,推动地方政府将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纳入当地公共基础设施统筹建设,并针对集中焚烧和填埋处置危险废物在税收、资金投入和建设用地等方面给予政策保障。
推动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制定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规划,2020年年底前设区市的医疗废物处置能力满足本地区实际需求。不具备集中处置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应配套自建符合要求的医疗废物处置设施。
严厉打击固体废物环境违法行为。截至2020年10月底,聚焦长江经济带,深入开展“清废行动”;以医疗废物、废酸、废铅蓄电池、废矿物油等危险废物为重点,持续开展打击固体废物环境违法犯罪活动。分期分批分类开展危险废物经营单位专项检查。
2020年年底前,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及“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实现建立健全“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危险废物环境监管体系。
2022年
2022年年底前,珠三角、京津冀和长江经济带其他地区提前实现建立健全“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危险废物环境监管体系;
2022年6月底前各县(市)建成较为完善的医疗废物收集处置体系。
2025年
到2025年年底,建立健全“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危险废物环境监管体系;各省(区、市)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与实际需求基本匹配,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与实际需要总体平衡,布局趋于合理;危险废物环境风险防范能力显著提升,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倾倒案件高发态势得到有效遏制。

更新日期:2020-05-22